从纸面评审到田间实效,拼多多以赛事革新激活科技兴农实战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晨五点半的重庆梁平区,稻叶尖还凝着晶莹露水,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已踏着田埂走进实验田。他们蹲下身取泥土当样本,在笔记本上细致记录每一株水稻的分蘖数。这一幕正是 “拼多多杯”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田间实战”的生动写照。
作为连续三届赛事的深度支持方,拼多多跳出单纯赞助框架,以规则设计者的身份,通过五大赛道、院士飞行团等核心规则革新,打破传统农业赛事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让科技兴农从实验室的论文里、评审会的文档中,真正扎根农户的田间地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地域划分到领域聚合,聚焦真问题共研实方案
“之前的比赛,我们和隔壁县做果树种植的团队同台竞技,评委既要评水稻技术,又要评水果保鲜,总觉得没说到一块儿去。西南大学科技小院研二学生王至硕的感受,道出了前两届赛事“按地域分区”模式的局限。彼时,全国参赛队伍按驻扎地划分赛区,粮食主产区的规模化种植项目、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培育项目、沿海的生态农业项目混同比拼,评审标准难以精准适配,优秀技术方案的可复制性也大打折扣。
第三届大赛的赛道革新,让王至硕和团队找到了“同频战友”。本届赛事首创“科技兴农、青春助农、数字惠农、创业富民、多维融合”五大赛道,彻底打破地域壁垒。王至硕团队深耕的水稻绿色高产高值项目,归入“创业富民”赛道,与全国其他同类团队同台竞技,交流更精准、探讨更深入。
这种革新与拼多多“千亿扶持”计划中“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导向深度契合。正如本届赛事组委会秘书处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冲所说:“分赛道评比让不同类型的科技小院找到精准定位,催生了更多可复制、能落地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
赛道重构的价值,最终实实在在体现在农户的收成里。梁平区农户罗先华承包了1000多亩稻田,特意划出200亩作为科技小院的试验田。“过去凭经验施肥,一亩地施多少复合肥全靠感觉,收成时好时坏,亩产能到1000斤都少见。”罗先华感慨道,“自从和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合作,用他们测土配方定制的施肥方案,每亩施肥量减少20%,产量却至少增长20%,从原来的1000斤涨到1200-1300斤,最高能达到1600斤!”
“起初我们对学生们也不是百分之百信任,担心他们是纸上谈兵。”罗先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到,“但看到稻田产量越来越高,我们彻底服了。现在种田,大家都随身带着学生们给的本子,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哪块地缺氮、哪块地缺钾,比凭感觉种田靠谱多了。”
“院士飞行团”下地考评,田间实效定成绩
“以前评比赛,光看论文、听路演,总担心技术落不了地。现在到田里一看,稻子长得好不好、农户认不认可,一目了然。”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的话,点出了第三届科技小院大赛最具突破性的“院士飞行团”机制。由院士、行业专家、媒体代表组成的考察团,不再单纯依赖文本材料评审,而是奔赴29个入围全国赛项目所在的科技小院,开展“沉浸式”考评。
在梁平粮油科技小院,“院士飞行团”的考察从下午三点正式启动。他们先认真倾听学生们的项目介绍,看到“连续45天无断档的温湿度数据记录”,不禁称赞:“这说明学生是真扎根在田里。”随后,评审们又听取了农户蒋丽英等人的真实感受。“一开始我还担心这些学生吃不了苦,没想到他们晒得比我还黑,早上五六点就下田,晚上十一二点还在测数据。”蒋丽英说,“现在我家的稻子又好又环保,全靠这些年轻人。”她的话,让在场的院士评审们频频点头。
这种场景化效能评估,彻底破除了传统赛事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我们考察的不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团队的协作能力、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农户的真实反馈。”张福锁院士强调,“科技小院的价值,就在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院士飞行团’就是要让这种价值得到真正认可。”
实地评审结束后,张福锁院士为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师生送上寄语
评审模式的革新,让赛事评分更具公信力。全国赛成绩由实地考察(30分)+路演评比(70分)构成,实地考察分数直接与田间实效挂钩。“以前路演时,我们会刻意把数据做得漂亮些,现在反而更注重真实数据。”王至硕坦言,“有一次测产时发现一块田的产量没达到预期,我们如实记录,还在考察时向院士请教原因,本以为会被批评,没想到反而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另一端的海南省东方市,在其热带高效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每年数十万吨的农业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耕地质量亦亟待提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海南东方有机循环利用科技小院应运而生。11月19日,该小院也迎来了由张福锁、沈其荣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飞行团实地考察。
“你们最大的科技创新点,体现在哪里?”面对评审提问,科技小院研究生韩澍表示,团队研发出一套高温好氧分子气流膜发酵系统,与传统堆肥、反应器堆肥方式相比,该技术不仅将堆肥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还能有效控制臭气和渗滤液污染,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肥。
这项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优势,在当地百香果种植户田云龙身上得到了印证。田云龙在自家果园里采用了4种有机肥做对比试验,其中一种来自于科技小院。结果显示,科技小院研发的产品成本最低,效果与最昂贵的有机肥几乎一致。
可以看到,“院士飞行团”的考评绝非“走过场”,而是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
海南东方有机循环利用科技小院学生正在向张福锁院士(左)及评审专家介绍其主导研发的有机肥
从赛事到全链赋能,织密“政产学研用”协同网
“院士飞行团”不仅是评审者,更是“资源连接器”。在梁平考察时,专家评审了解到当地优质大米缺乏品牌,建议科技小院将“三良”优质米接入电商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赛事筛选出好技术、好产品,再通过拼多多的渠道让好货走出大山。”拼多多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表示。这正是拼多多跳出“企业赞助赛事”表层叙事,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生态的缩影。
在科研端,曲周科技小院毕业研究生叶松林和其他三位博士研究生,为攻关“绿色吨半粮”目标,每人贷款40万元,仍只能维持基本生产活动,无法开展技术创新和引进,最后国内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提供了200万元支撑团队开发了专用肥料的研制和播种机械的升级改造,助力实现了周年亩产一吨半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端,借助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资源,当地成立重庆市梁平职业教育中心。经过四年发展,学校累计培养300多名优秀职业毕业生,形成专业研究生、职业操作手和公司技术骨干的梯度培养模式;拼多多在云南大理支持建设的“数商兴农科技小院”,也通过支持科研课题、线上线下培训、组织海内外培训交流活动等形式,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电商运营的“新农人”。
在市场端,2025年中国农大科技小院“毕业典礼”上,拼多多通过“千亿扶持”的补贴和流量加持,让21个科技小院的50余种农产品吸引全网3000万观众拼购,国产树上熟榴莲开播即售罄。
让农业科技回归实战,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乡村与农户。当梁平粮油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田里忙碌耕耘,当罗先华、蒋丽英等农户望着沉甸甸的稻穗喜笑颜开,当农业科研人员,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提出定制化的技术方案,一个“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兴农生态正在加速形成。(记者 周靖杰)
【责任编辑:冉晓宁】目录 返回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