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投视界

离岸观澜|中国主权债券闪耀卢森堡 离岸债市场开启多元发展新篇章

22 11月
作者:小微|{/foreach}{/if}

离岸观澜|中国主权债券闪耀卢森堡 离岸债市场开启多元发展新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1日电近日,中国财政部在卢森堡成功发行40亿欧元主权债券,超额认购高达25倍,总认购金额达1001亿欧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期离岸人民币主权债的出色表现,不仅展现了中国主权信用的强大吸引力,更折射出离岸人民币市场从香港单一中心向多元枢纽协同发展的深刻转变,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写下重要注脚。

  认购热潮彰显国际信心

  此次发行的40亿欧元主权债券分为两个期限:4年期20亿欧元(利率2.401%)和7年期20亿欧元(利率2.702%)。尽管发行规模可观,市场反响却远超预期,7年期品种认购倍数更是高达26.5倍。

  从投标情况来看,投资者结构呈现高度多元化特征,据统计,本次发行过程中,欧洲投资者占比51%,亚洲占35%,中东占8%,美国离岸投资者占6%;从投资者类型看,主权类投资者占26%,基金资管类占39%,类占32%。这种"欧主亚辅、机构为主"的格局,既体现了欧洲本土投资者的深度参与,也反映出国际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的系统性提升。

  环球企业银行大中华区主管黄健指出,此次离岸人民币主权债选择卢森堡作为发行地,有助于深化与欧洲核心金融机构的交流,构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欧元债券定价体系,向全球市场释放中国资本市场深化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债券全部托管在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卢森堡交易所双重上市,这一安排巧妙地将欧洲发行优势与香港清算枢纽功能有机结合,凸显两地协同的战略考量。

  从香港到欧洲:离岸市场布局的战略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以来离岸主权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11月5日,中国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发行了40亿美元主权债券。其中3年期债券定价与同期限美国国债保持一致。

  此次在卢森堡发行是中国离岸人民币市场布局从亚洲向欧洲延伸的重要一步。自2007年国开行在香港发行首支离岸人民币债券以来,香港始终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核心枢纽。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建设多中心、网络化的离岸市场体系成为必然选择。

  201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在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和巴黎指定人民币境外清算行,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与香港相比,欧洲市场各具特色:伦敦是全球最大外汇交易中心,法兰克福是欧洲央行所在地,卢森堡是欧洲第一大基金中心,巴黎则拥有庞大机构投资者群体,形成互补协同效应。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市场处理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45.67万笔,同比增长17%;清算金额12.31万亿元,同比增长30%,在全球使用人民币最多的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一。这一增速远超传统离岸市场,表明欧洲人民币生态正在快速成熟。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离岸债券受到热捧释放了三大信号。一是“定价锚”升级,离岸债定价从“让利吸引”转向“按核心主权资产定价”。与美债看齐,意味着信用溢价被显著压缩。二是真实需求强,投标倍数高,显示多元资金(央行/主权基金、保险、资管、银行Treasury、对冲基金)均有配置需求,而非短线套利。三是离岸中心效应进一步凸显,离岸债在香港等离岸中心发行且被全球买方广泛接纳,强化了“香港=亚洲主权与高等级信用定价平台”的功能地位。

  离岸债市产品体系日臻完善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离岸人民币主权债券的优异表现,离不开离岸债市的厚积薄发。早期离岸人民币债券因规模相对较小,被市场戏称为“点心债”。但近年来,离岸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据中经社企业外债风险监测系统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点心债发行规模为2210.6亿元,同比上升9.3%,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共发行5533.427亿元。

  随着产品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除了传统主权债、金融债、企业债外,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ESG主题产品成为新亮点。2024年9月,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为大众汽车集团发行的15亿元熊猫债完成配套货币掉期交易,打通了人民币债券与欧元融资的转换通道。这种“债券+衍生品”的组合创新,极大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灵活性。

  在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债券通"的开通具有里程碑意义。2017年"北向通"启动,境外投资者可便捷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2021年"南向通"开通,为境内资金"出海"提供渠道。2023年"互换通"启动,境外投资者可通过该机制实现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交易和集中清算。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构建起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双向流动机制,有效解决了人民币"出海"与"回流"的循环难题。

  展望未来,孙立坚表示,未来离岸债的发行需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美债波动与供给压力,若美债长端利率持续大幅波动,当前基于利率的“相对价值”逻辑可能反复,需要关注对二级价差的传导。二是地缘政治与流动性事件,外部突发风险可能推升国际避险情绪与美元融资成本,短期内或加大新发行债券的折价压力。三是发行节奏管理,过快扩大发行规模可能稀释当前稀缺性溢价,维持可预期、适度的供给曲线更利于价格稳定。

  工银亚洲战略规划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李卢霞表示,展望后市,中国积极发力将持续提振内生经济增长动能,美联储重启降息背景下中美利差倒挂料延续收窄,中国资产中长期配置价值优势将持续显现,后续国际资金增配中国资产的空间仍大。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浏览78.8k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低位震荡格局不改 信用债锚定“事件驱动”型机会

Copyright © 2024 dw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蜀ICP备2024051291号-13

智投视界专业为您提供金融热点、数字经济、科技赋能、首发、财经新势、市价专栏等财经方面资讯,智投视界是一个专业财经领域资讯服务者。

本站部分内容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