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债券新语|累计发行逾9500亿元 上交所持续优化绿债市场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财经上海11月4日电(记者杨溢仁)2025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政策支持、规模增长、产品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根据券商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有170家筹资主体参与了绿色债券发行,累计涉及债券249只,发行规模为4915.5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行数量增长了25.13%,发行规模大幅增长97.47%,市场扩容步伐明显加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将有序发展,伴随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透明度会进一步提升,监管层面将更注重对“洗绿”“漂绿”等行为的防范和惩戒,引导资金精准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绿债市场规模持续扩容助力低碳转型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指数(绿债指数)呈现震荡上行走势,在累计编制的120日中,上涨了79日(占比65.83%);6月30日的全价指数达113.0521点,较2024年末上涨了0.95%。指数与债券市场整体走势高度相关(与2年期国开债的收益率相关系数达-0.75),最大回撤仅为0.38%,表现稳健。
来自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中国境内已发行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4915亿元(约合690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领先于德国和法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交易所绿色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融资渠道。截至2025年9月末,上交所累计发行的绿色债券、低碳转型债券已逾9500亿元;2025年1月至9月,在上交所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约达824亿元。
与此同时,绿色债券的发行品种也在持续丰富,除传统的绿色债券外,交易所还推出了低碳转型债券、蓝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形成了互补性的产品体系。
另据记者了解,上交所对绿色公司债券做市等交易机制推出了特别安排,旨在不断完善价格发现机制,提高绿色公司债券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举例来看,于现券做市方面,目前上交所将发行规模在20亿元以上、主体评级为AAA级的产业债纳入了基准做市信用类债券,由做市商主动提供双边报价,持续提供流动性;对于绿色债券,做市券的发行规模门槛则被下调至15亿元。
回购方面,公司债作为通用回购担保品,中国结算会分行业对发行人财务指标进行分档,并根据分档结果确定折扣系数取值;绿色公司债券的折扣系数则在各档位对应折扣系数取值基础上上浮0.1,最高不超过0.9。
“当前,上交所正通过绿色金融基地、再融资快车道等工具,为绿色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无疑,产品创新有助于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推动业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一位券商固收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5年8月,科创板领域的IPO企业达68家,同时,绿色债券的发行审核效率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热市场”背后“冷思考”不可缺位
不可否认,国内绿债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内政策与标准的持续完善。
具体而言,于顶层设计方面,2024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出台强化了绿色金融支持,推动了碳市场建设;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更新,促进了全球绿色治理合作;2025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质量评价白皮书》提出了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将推动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
不过,“热市场”背后的冷思考也不可缺位。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
例如,“洗绿”风险与信息披露不足。“洗绿”风险(即项目或产品被过度包装为“绿色”)仍是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次,是标准待统一。对于绿色债券的发行,尽管国内已实现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统一,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仍需深化。
再者,是国际化进程面临挑战。虽然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仍在持续提速,但跨境发行机制、国际投资者参与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此外,全球绿色债券市场也因欧盟《欧洲绿色债券标准》(EuGB)等高门槛政策而面临缩量提质的问题。
多措并举助力“绿色”市场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绿色债券市场在“双碳”目标下潜力巨大,业内人士普遍预计,相关行业将带来百万亿元级别的投融资需求。
当然,在市场加速扩容的同时,激励机制的完善、信息披露的再强化,以及国际交流的持续加深仍为大势所趋。
下一步,上交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做深做实绿色金融大文章,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坚实力量。
具体就实践层面而言,一是大力支持绿色融资,支持和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股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等行业REITs项目在上交所上市。
二是强化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持续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加大ESG披露的监管规范力度,推进落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电子化规范》行业标准。
三是加强可持续领域投资端建设,持续丰富绿色、ESG相关指数及指数产品,优化和丰富中证ESG评价体系,积极培育耐心资本。
四是深化可持续领域国际宣介与合作,持续提升我国在国际可持续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目录 返回
首页
